
刷到一位妈妈的分享时,我忍不住捏了把汗:9个月大的宝宝体重飙到30斤,妈妈配文“养娃成就感拉满,邻居都夸娃壮实”,字里行间满是得意。可评论区里,一位营养师的留言却让不少家长清醒——“别再羡慕‘胖宝宝’了,这个月龄的体重已经超标,必须及时控制!”
在很多长辈甚至年轻家长的认知里,“胖”就等于“健康”“养得好”。逢年过节亲戚聚会,总有人围着胖嘟嘟的宝宝夸“这孩子真结实”,家长听了心里也美滋滋。但对婴幼儿来说,体重超标从来不是“福气”,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,尤其是0-1岁的宝宝,体重增长有明确的科学标准,绝非越重越好。
根据《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》,9个月男宝的平均体重约8.7公斤(17.4斤),女宝约8.0公斤(16斤),即使是生长曲线中偏上的水平,也很少超过10公斤(20斤)。30斤的体重,已经远超同月龄宝宝的正常范围,属于明显超重。可能有家长觉得“孩子还小,胖点没关系,长大自然会瘦”,但儿科医生和营养师反复提醒:婴幼儿期的肥胖,很可能会延续到儿童期、青春期甚至成年,增加未来患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风险。
展开剩余67%更关键的是,宝宝超重还会影响当下的生长发育。9个月正是练习爬行、扶站的关键阶段,过重的体重会给宝宝的骨骼和关节带来额外负担,可能导致学爬、学站的时间推迟,甚至影响下肢骨骼发育,出现腿型异常。同时,肥胖还可能让宝宝活动意愿降低,形成“越胖越不爱动,越不动越胖”的恶性循环,对大运动、精细动作的发展都不利。
那为什么有些宝宝会在婴儿期就超重呢?大多和喂养方式有关。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吃不饱,每次喂奶都要喂到宝宝“再也吃不下”,或是过早、过多添加高热量辅食——比如把米糊调得特别稠,频繁喂蛋黄羹、肉泥却忽略蔬菜,甚至给宝宝喝含糖的米汤、果汁。还有些家长习惯用“喂奶哄睡”,宝宝一哭闹就喂奶,久而久之,宝宝会把“哭闹”“困意”和“进食”绑定,形成过度喂养。
其实控制宝宝体重,不是让宝宝“少吃”,而是要“科学喂”。家长可以从这几点调整:
第一,按需喂养,而非“按量喂养”。宝宝饿了会有明确信号,比如咂嘴、扭动身体、哭闹,吃饱了也会主动推开奶瓶或乳房,家长不用强迫宝宝吃完固定量的奶或辅食,尊重宝宝的饱腹信号很重要。
第二,辅食添加要“均衡”而非“高热量”。6个月后添加辅食,应遵循“由稀到稠、由细到粗、由少到多”的原则,先加米粉、菜泥,再逐步添加果泥、肉泥。注意控制高淀粉、高脂肪食物的量,比如土豆泥、南瓜泥可以吃,但不要代替蔬菜;肉泥每天1-2勺即可,避免过量。
第三,减少“隐形热量”摄入。很多家长觉得“米汤有营养”“果汁补充维生素”,但米汤主要是碳水化合物,热量不低却没什么营养;果汁含糖量高,还会让宝宝养成偏爱甜食的习惯,不如直接给宝宝吃果泥或小块水果。另外,1岁以内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喝糖水、蜂蜜水,母乳或配方奶中的水分和营养已经足够。
第四,多陪宝宝“动起来”。9个月的宝宝可以多练习爬行,家长可以在地上铺爬行垫,用玩具吸引宝宝追着爬;也可以扶着宝宝的腋下,让他练习站立跳跃(注意时间不要太长),通过增加活动量消耗多余热量。
最后想和家长们说,养娃不是“比胖”,而是“比健康”。宝宝的生长曲线是独一无二的,只要在正常范围内,瘦一点、壮一点都没关系,关键是骨骼发育良好、精神状态佳、活动能力强。
你家宝宝现在多大啦?体重在正常范围吗?平时是怎么安排辅食和活动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,我们一起科学养娃~
发布于:广东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