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有没有发现,小时候黏着爸妈的孩子,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开始“躲着”异性家长?儿子不再让妈妈帮忙洗澡,闺女见了爸爸就关门换衣服。
老一辈人常念叨“儿大避母,女大避父”,听着像老封建,可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们却连连点头,这话还真有点道理。但问题来了,到底啥时候开始“避”?避到啥程度算合适?避不好会出啥问题?
别急着嫌老话儿过时,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亲子关系中的“界限感”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特别重要。美国儿科学会建议,儿童从3岁起就该慢慢培养身体隐私意识。德国有研究也发现,青春期前没和异性父母保持适当距离的孩子,长大后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上出问题。
但“避”绝不是让孩子和爸妈生分,而是得掌握好分寸,既要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,又不能伤了亲子感情。
展开剩余75%举个例子,老张家的小儿子8岁了还和妈妈睡一个被窝,被同学笑话“长不大”;李姐的闺女12岁了还让爸爸帮着洗澡,被同学知道笑话了,自己生闷气半年不和爸爸说话。这些事儿看着是小事,其实反映的是家里的“边界教育”没跟上趟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科学地把握这个“避”的度?为啥有的家庭“避”得恰到好处,有的却“避”出问题来了?咱们今天就用科学,把这句话里头的门道说清楚。
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“家庭界限”,健康的关系得有规矩但不能太死板。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知道男女有别了,这时候父母就得注意点。比如儿子3岁后最好让爸爸帮着洗澡,闺女就让妈妈来。
这不是嫌弃孩子,是让孩子明白“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”。有调查显示,小时候父母过度介入隐私的孩子,长大了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吃亏。
但“避”也得讲究方法,有些爸爸听说要“避”,连闺女的手都不敢碰了,这反而让孩子觉得和异性接触是见不得人的事。网上有有网友甚至开玩笑自嘲地说:我家姑娘一出生,为了“女大避父”,我直接离家出走了!
专家也说了,该避的是不必要的光膀子、换衣服这些事,但平常的拥抱、拍拍肩膀这些表达感情的方式该有还得有。比如闺女摔倒了,爸爸扶一把、安慰两句很正常,但帮她换内衣、洗澡这种事儿就得让妈妈来。
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这事儿就更得注意了。这时候孩子身体开始发育,对异性既好奇又不好意思。专家建议在女孩8岁、男孩9岁左右,父母就得把隐私教育再升级。
这时候“避”的重点是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,要做到进孩子屋得先敲门、不随便翻孩子东西、不过问太私密的问题。有研究说,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关房门的孩子,比父母随便进出的孩子心理更健康。
不过老话说的“避”有时候容易走极端,本来是为了让孩子有正确的两性观念,结果有些家里搞得父女像陌生人、母子不搭话。有研究跟踪了200个特别讲究“避讳”的家庭,发现有些孩子反而对异性关系产生了误解。
其实正确的做法是“做事有分寸,感情照样亲”。比如爸爸可以和闺女聊月经,但最好让妈妈来具体解释。
现在教育专家更提倡“找对人来教”,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,最好让同性父母来。有调查显示,同性家长进行性教育,孩子保护自己的意识更强。要是实在没办法,比如单亲家庭,也要注意方式方法。
“儿大避母,女大避父”这句话的重点是让孩子既懂得保护自己,又不会对异性产生不正常的看法。在既有规矩又有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,以后处理感情问题更成熟。就像种树,每棵树之间留够距离,才能都长得直溜,但它们的根在地下还是连着的。
看见孩子不好意思和你太亲近的时候,别难过。那不是和你不亲了,是孩子开始长大了。聪明的父母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后退一步,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。你是什么时候发现“避”非常重要的呢?
发布于:上海市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